我们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其实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判断中,即使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宽容度,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很大程度上觉得应该尊重他(她)们的感情选择,而对其性取向的形成不甚了解,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否定和憎恶的态度,源于他们对我们文化中的“性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对同性恋的了解的甚少,对此我们也应该予以理解。而我们有些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单纯从个人的情感角度对此作道德评价或排斥,则是需要避免的。
当代心理学对同性恋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对此有了相当清晰的轮廓。同性恋的本能偏好是于遗传有关的。研究是通过双生子研究进行的。当一对双胞胎的两个都具有相同的性取向时,-同性恋或异性恋,我们认定为双胞胎特征相同;如果一对双胞胎中一个是同性恋而另一个是异性恋,我们认定为双胞胎特征不同。而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基因具有一致性,异卵双胞胎的遗传基因是50%相同。研究结果发现同性恋在同卵双胞胎特征相同性上要比异卵双胞胎高得多。这样的结果强烈暗示我们:遗传基因对同性恋行为的影响。当研究者开始寻找可能控制同性恋或异性恋出现的基因序列时,获得了生物特征的支持。
社会心理学家贝姆在2000年提出生物特性并不直接影响性偏好,而是间接地通过影响小孩的性情和活动来形成性别取向。我们知道男孩和女孩的成长过程会进行不同的性别游戏。当男孩在从事女孩的游戏时,或女孩从事男孩游戏时,他们感到自己和同性或异性的小伙伴不一样。感觉上的差异导致感情上的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发会形成性的吸引力,导致自己向另一性别靠拢。
现实中人们对同性恋的憎恶和排斥,使得男女同性恋会产生心理上的忧虑,因为他们已经把社会的否定态度埋藏在了心里。而且许多同性恋者对同性恋的本身并不担心,来自家人、朋友和同事对身份的疑惑,公开还是隐藏的矛盾常常使得他们焦虑。
研究者再次肯定了大部分男女同性恋者实际是很快乐很积极的人。同性恋者对他们的性取向并不焦虑,他们在建立和维持爱情上也同样花费很多时间,和异性恋没什么两样。到是人们对性动机的异样眼光让他们甚感不安和焦虑。
网络和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能够得到同性恋的信息,这表明他们正在化解同社会的敌对态度,而我们抱有接纳的态度,就会对他们真实的情感了解的越多。美国精神病协会在1973年就已将同性恋从心理障碍名单中删除,美国心理学协会也于1975年仿效了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