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加利?贝克尔对婚姻进行研究后认为,人类种种现象背后无一不是经济学原则在起作用,婚姻家庭也不例外:“婚姻是一项有计划的投资活动,每个人都期望婚姻使他们获得单身时所没有的效用。”著名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太缺少爱,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爱在不断蜕变,或者被当作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被当作相互的性欲满足、同舟共济和逃避孤独的避风港。此外,人口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也都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描述和解释。

  人口学视角:

  婚姻挤压与机会成本

  一个人在进入婚龄之后,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婚姻市场中,被纳入对配偶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体系,在这个婚姻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进行比较、选择和匹配。

  当婚姻市场中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之为男性婚姻挤压,反之,称为女性婚姻挤压。婚姻挤压使受挤压一方被迫推迟结婚,甚至放弃结婚的努力;未受挤压一方由于受挤压一方的牵引,而倾向于提前结婚。据调查,我国当前中青年组人口中容易出现男性婚姻挤压现象,而中老年组人口中则易产生女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表明,在1982—2000年间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程度基本上是逐年增强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男性。

  婚姻挤压使得男女双方的婚姻成本有一定差异,受挤压一方的婚姻机会成本明显比对方要低,成本低者一般较容易进入婚姻,成本高者对于结婚的事情,则容易患得患失、犹疑不定。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婚姻市场比一般的经济市场复杂和微妙得多,除了人口学因素以外,更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的婚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左右。

  社会学观察:

  婚姻的传统功能被淡化

  很多人认同好婚姻的定义是:一种两人之间最有助于双方最佳发展的关系。如此说来,婚姻无疑是目的性很强的经营活动。有关专家把婚姻的传统功能归纳为以下几项:1.经济/生产共同体;2.性的满足与性的约束;3.生育下一代;4.日常生活的社交单位;5.情感交流与精神归属;6.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7.维系社会稳定与道德规范。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妇女可以不再依赖婚姻的经济功能而生存,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同时,近年来家庭婚姻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婚姻对两性关系的约束力在下降,越来越多的性行为不必再借助于婚姻的形式,甚至逃避这种形式的约束。

  由于受到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挑战,传统的婚姻功能正在被削弱、淡化。某些人可能有意无意地发现:不结婚也能得到经济、性、社交、情感等方面的满足,而一旦结婚,反而会有经济、性、生育、赡养、道德等方面的约束,这时,他们往往会在“围城”门口迟疑、徘徊。

  心理学分析:

  人际交往与认知偏差

  人和人的交往,一般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男人女人的交往也不例外。在与他人交往的同时,人们也在“我看人看我”:即从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体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在交往中很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

  结合情境来说吧。陌生男女刚开始交往,社会刻板印象就开始起着微妙的作用:戴眼镜的意味着有学问、长发女孩意味着温柔、商人大多精明、上海人时尚而小气……如果双方的第一印象都还不错。交往就可能继续。认识逐渐深入,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开始起作用,人们倾向于对对方的某一种特征作泛化推论,如热恋时期的“隋人眼里出西施”,男女对对方的角色期待一般都比较理想化,同时自己也较为注意印象整饰,期望给对方留有好印象。随着进一步交往,双方或单方在印象管理方面开始放松,个陛中较不符合对方期待的一些特征开始出现,热恋可能降温,双方或单方开始清醒,这时再加上客观因素的干扰,这对男女的交往就有可能出现转折甚至中断。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强、人口流动和迁移的频率加快,人们的交往对象越来越多,按道理说,择偶面扩大应该更容易走上婚姻之路。但是,这种交往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再加上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和本能的趋利避害心理,此类的交往从认识到以后的逐步深入都或多或少会蒙上一些功利的色彩,从而影响到爱情的纯度,相应也减低了爱情顺利向婚姻过渡的几率。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