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时代进步了,物质富足了。只要孩子喜欢,我们有能力为他购置各式各样的玩具:洋娃娃、小汽车、拼插模型、滑板、足球……看着孩子拿到玩具那一刻的笑脸,我们的幸福感也由心底由然而生:小时候的的缺憾终于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弥补。

  日积月累,如今,家家都会有堆积如山的玩具。可问题是,对着眼前的这一切,我们的孩子却常常显得百无聊赖。

  老一代不理解,我们也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在《小脑袋,大世界》里,我看到了一所“没有玩具的幼儿园”:

  一天早上,孩子来到幼儿园,这里忽然变得空空如也,玩具都被藏在了地下室。

  头10分钟里,孩子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突然,大家发现一个孩子穿的毛衣上的房子图案很有趣,于是便有人提议用椅子搭个小房子。僵局终于打破了。

  接下来怎么样了呢?孩子们玩得越来越高兴,经过最终几天的吵闹,游戏的秩序也更加顺畅,孩子之间的对话和倾听也渐渐增多。再后来,孩子们甚至把家里的玩具也收了起来,与家人关系也亲近了许多。

  活动结束了,老师问孩子们今后怎么办时,很多孩子建议,这样的活动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进行一次。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很荒诞,但它却是真实的,而且这种做法正在欧洲受到广泛关注与赞同。

  当物质的提供超出一个孩子的实际需要时,它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往往会过度占用孩子自身成长的空间,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自控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在,一些有识父母在人为地制造物质缺乏的条件,有意压低孩子的生活水平。他们悟出来了,“少”有时会变成“多”;而“多”有时会变成少。

  卸掉物质包袱,解放感官,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一种新型的享受哲学。

  所以,请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知道,有一种体验叫“缺乏”;让他明白,有时候,“少”意味着更多!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