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1.为什么要了解和研究孩子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了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回答。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能说出他的一些特点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融入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人。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为父母了解和研究儿童提供了时空和情感上的便利条件。应当说,天下没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但是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的。“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错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父母经常与孩子在一块,就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还有些父母忙于事业发展,累于生活琐事,很少能抽出时间专门地观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形成对孩子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正如一句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了解和研究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古今中外的知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英国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弄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是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者。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学记》认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的父母就要能够洞察孩子的心,全面把握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从时间和空间条件看,父母和孩子间的时空距离是最为接近的,两代人频繁互动的交往为家长了解孩子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满足孩子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主要场所。即使是上小学后,孩子每天仍有大约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家庭里活动。在每天同孩子的交往中,父母经常为孩子操心,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物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然会去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去体会孩子的心态,去思考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父母就能对孩子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父母还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把握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并推知孩子将来的发展,这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胜任的。
  
  其次,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为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筑就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是异于夫妻关系的又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正是这种亲子关系,促使父母对子女产生深切而真挚的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促使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去考虑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目前,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因之,父母对独生子女期望值愈来愈高,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努力去掌握有关教育知识,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孩子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3.了解和研究孩子的一般内容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的健康状况与身体发育情况,主要是指儿童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等。
  
  (2)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
  
  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也有影响。
  
  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3)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大致表现为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个性的形成与如下四种因素有关:先天的生理素质、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的活跃程度、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熏陶。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粗暴地强制他们放弃原有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思想品德素质。
  
  主要包括政治影响、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的思想矛盾、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等。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