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状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考生总闷闷不乐,自己在屋里发呆,时不时将课本找出来翻一翻,有时关在家中大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不愿与人说话。
高考后两周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学生在压力面前不知道如何正确调节,有时甚至容易做出过激举动。
另外,考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求必应,而考后家长的态度会在有意无意中显得冷漠,这也让许多孩子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心理乃至精神问题。
专家提醒,家长不应只注重考前关心,而忽视考后关怀,其实考试后家长更应关心子女。高考后,对子女的照顾应是逐步降温而不应反差太大。另外,对考试失意的考生,老师、家长不能歧视、刺激他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转移其注意力,对情绪反常的,要请心理医生诊治,以免留下隐患。
考后,部分考生因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失眠状态,产生“期待型焦虑”。
专家表示,高考前考生承受极大压力负荷,考后突然彻底释放,易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成绩好的考生往往担心自己的录取情况,分数不理想的考生往往情绪低落、悲观、灰心丧气,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并出现睡眠质量差、乏力、没精神、食欲减退、烦躁等症状。
专家说,一般来说,心理应激反应在考后两周内能缓解淡化的属正常反应,但持续时间过长便会向亚健康和疾病转化,若持续两周以上或呈进展性反应,同时伴有抑郁、恐怖和敌对症状,家长便要提高警惕,带孩子提早就诊。
专家建议,高考仅仅是人生的一个插曲,考生考后一定要调整心态,保持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如果感到紧张、焦虑,放松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出外旅游。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性学习”,比如看些文艺类书籍等。通过听音乐、看电视、打打球来转移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建立自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
紧张的高考结束后,许多学生“如获大赦”。心理专家指出,高考后如果过度放松甚至“放纵”,容易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适应障碍症。
专家介绍,根据往年对高考考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从原来的 13小时下降为不到 1小时,超过 25%的考生高考后不再看书。许多家长也由考前的“严格监管”变为“宽容放纵”,认为孩子备考阶段非常辛苦,考完后应该彻底放松了。一些考生也完全改变生活习惯,不分昼夜地上网、疯玩、聚会甚至酗酒。
专家提醒,高考后考生应适度放松,科学调整,但不能彻底打乱生物钟,否则易对身体造成损害。专家说,从复习、高考到等待录取通知书这个阶段,考生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考后如果骤然过度放松,不合理安排和调整生活,甚至完全不学习,容易导致暑假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性障碍。以往,不少大学新生出现这种情况。
专家说,考得好的考生和家长,应保持良好心态,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发挥不理想的考生,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也不要过分劝慰,应尽量转移孩子注意力,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孩子出现过激行为。专家建议,无论成绩如何,考生都可进行适当的锻炼或旅游,同时要保持“调整性学习”,不要完全丢掉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