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MICHAEL出得公司,已是灯火阑珊。像这个城市里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一样,她刚刚结束了与电脑一天的卿卿我我。这样的一天,无外乎是八个多小时对着电脑的紧张工作,还有下班后照例留下来与同事上网操CS,枪林弹雨又是一、两个小时作为放松。
每当她把最后一颗子弹打完,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会,她会觉得马路上晃来晃去的人影都是刚才场景里企图向她开枪的对手,她总是下意识地去判断对方的位置是否有利于自己瞄准!还好她手上没有那把“沙漠之鹰”,或者是“AK—47”,也还好她只是稍稍迷糊一会,之后总还能想起来自己是谁,也总能明白自己正去哪里。
通常这位年轻的经理是要去解决一顿匆忙和简单的晚饭,过后,是趴到家里的电脑上,去开一串窗口等着几个网友上来聊天。那时,在那些网友“面”前,MICHAEL又会暂时忘记自己是谁,因为对于不同的网友,她就是不同的“我”,当然她明白自己“面对”的网友也同样如此,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语气。然而大家似乎没有人介意这一点,也没有人去刻意戳穿,大家在不同的虚拟空间里,与不同的虚拟人物,虚虚实实地交流着,并且乐此不疲,甚而如醉如痴,正所谓“醉时同交欢,醒后各分散”了,谈兴浓时,倒也都有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意思。
MICHAEL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过着,你问她们有没有朋友,她们自己也说不清,网友不是友吗?网友是友吗?在办公室里,大家每人对着一台显示屏,文件用电脑制造,工作用网络协调,只要能用电脑解决的问题,绝不多说一句,绝不多走一步,实在电脑解决不了呢?那就是电脑的问题了,那就请高手去让电脑去解决嘛!当大家不得不在有限的机会里抬起头来互相面对的时候,都会觉得对方的脸上还在闪着显示器那冷冷的荧光,心灵的窗口晃着微软视窗!
MICHAEL有时也会想,我是谁,我是经理,还是电脑是经理?对方是谁,对方是我的朋友还是电脑是我的朋友?
我在哪个世界里?
常常想起小时侯看过的科幻图书,图片里充满着方头方脑的机器人,书里说2000年之后,世界将是机器人的王国。2000年过了,世界还是人的世界,只不过人好像都是机器化了的人,每个人都像桌上必不可少的机器一样木头木脑,冷冷冰冰。人利用科技为自己工作、服务,最后连沟通都依赖科技来实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一切成为可能,然而,也使人际隔阂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知道怎么面对世界,怎么面对别人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悄然而至——虚拟交际障碍症候群。
症候一:庄周梦蝶——自我的虚拟存在
庄周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翩翩蝴蝶,在梦里他(它?)“小心着前面带刺的玫瑰”,梦醒了还一时回不过神来,搞不清楚到底是庄周化了蝶呢,还是蝶化了庄周。这个问题一想想了两千年。庄周不上网,否则他像现在的网虫一样每天在网上变换着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份乃至不同的性别,等他下得网来,恐怕比做了场梦还要复杂,更要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没准又要想个两千年:自己是网上那个人呢,还是网上的那个人是我。
一切人际交往的核心都是个体本身。在任何的交往环境中,每个个体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角色位置。关系是发生在角色之间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角色,也就不能有明确的反馈。对于自己,一个自我认知不明确的人,必然会带来人格上的混乱,严重的就是多重人格乃至精神分裂;对于别人,一个角色或明或暗的人带来的困惑。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人际关系不可能是健康的、顺利的。
症候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际场的虚拟存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孤独寂寞的场景。在这里,诗人李白没有伴侣没有知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没有人与他同尝内心的悲欢,他只有自斟自饮了。然而无论你是诗人也好,经理也罢,人毕竟来于群居,孤独是不正常的存在状态,追求伴侣知己,追求他人认同的内心欲望是永恒的。无可奈何之下,诗人虚拟出来一个热闹的社交场景“对影成三人”,其中的另外两人是谁?天上之月,杯中之影!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接下来想象出一种锣鼓喧天的场面,那时的月亮和影子仿佛有情有义,有倾听他歌声的耐心与宽容,有配合他舞蹈的默契与亲密,这是多么美好的人际交往的至高境界。
然而这些都是虚幻的,虚幻得越鲜花似锦,越反衬出现实人际交往的失落与沮丧。现代办公手段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两个合作伙伴之间可能生意做成了一单又一单,彼此都从未谋面,所有的过程都是在网上落实的。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结交大量的朋友,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这些朋友来往,天南海北,更是缺少直接的交流与沟通。这些比诗人的虚幻还要来得不真实。诗人只是偶尔借酒消愁,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虚拟的人际场,并视之为唯一的当然。
症候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交往方式的虚拟存在
自说自话,甚至自恋。谁看了这两句诗都会这么评价。对于习惯于面对电脑的人,这个评价也是往往用得上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通常的计算机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计算机下达指令后,计算机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计算机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对方,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于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定势之中。但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要比电脑交流复杂得多,即使你的要求是合理和正确的,也不一定会马上被人接受,而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无法与他人达成妥协和谅解。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经常是既无法很好地汇总他人的意见,又不能有效地协调与其它部门的工作,
而对于习惯网络交往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会更突出。交往是要有表情的,这一点网络也许可以补足,比如MSN、QQ都推出了各种表情图案和动漫,甚至比真实表情还要来得生动和妙趣横生。然而有一点网络是做不到的,我想今后也是很难做到的,那就是语气。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效果是千差万别的。有时候仅仅是语速、节奏或者是重音的不同往往就会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这些方面,在网络交往的过程当中是很难照顾到的,因为如果要不断地顾及这点,必然会影响正常的交流速度,而不加考虑的话可能带来的不快和误解也就会很多。
寻回我的世界
虚拟的即便海市蜃楼到底还是不能替代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上。在虚拟的天地里迷失了自我的世界,就要从虚拟的天地里找回它。
找回自我认知
经常利用电脑网络的人都知道,网上的人绝大多数不会使用真实姓名,而是自由采用一些虚拟名号,这些名号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比如“游戏人生、学会珍惜、爱过一场、因爱成恨、教父、俏佳人、比较烦躁、美女杀人、砸你家玻璃”等等。
有些令人捧腹,有些充满怨恨,还有些表达了一些处世理念。在看这些名字的时候,别人很容易感受到拥有者所散发出的某种情绪或者观点,也可以推测其在追求或者逃避的情况,甚至可以明白许多人将平时实现不了的愿望加在网名里,并以自己梦想的身份出现。
研究发现,沉溺电脑或网络者,或者易受电脑或网络负面影响者性格大多具内向特征,不擅长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同时,对朋友和家庭冷淡,亲社会行为少,心境抑郁,缺乏现实的成就动机,欲寻求外界(网络)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自我封闭。通过对这一人群进行评估后发现,他们的自主需要很高,成就需要和表现欲望较高,而变异需要、内省需要很低,顺从需要极低。在现实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无论是内在的需求还是外在的需求,总是依赖于电脑或网络带来的满足。这些都是造成人际交往失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