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谈论起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总会使用一些负面词汇--大人说孩子“不听话“、“不服管“、“不尊重父母“……孩子抱怨父母“管得太多“、“唠叨没完“、“不给我自由“……用“不和谐“、“紧张“、“对立“等来形容当今的亲子关系并不过分。处于这种状态下,父母的权威削弱了,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当我读到《体验异国家教,学会平等相处》这篇文章,回味几名中学生亲历国外家庭教育体会的时候,越发感到“亲子平等“应当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可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具有无形的教育威力。
“亲子平等“意味着孩子和大人一样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立思维、独立做事、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就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随着他们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子女独立性的发展却常常受到父母的阻碍,表现出一种违反儿童发展规律的状况。这一方面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本质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母将自己的愿望、要求强加于孩子的结果。父母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子女的活动,代替或强制子女做事,结果剥夺了子女自我发展的机会。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孩子角色认知偏差,以及与父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当父母真的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保护、得以发展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父母从事无巨细的管教中的解脱。
“亲子平等“意味着孩子和大人需要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有许多父母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付出,而孩子却“不买账“;有许多孩子有自己的意愿,父母却一无所知;有的父母和孩子同吃同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却有说不出的陌生感,“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往往是父母把自己单纯地定位在“长者“的角色上,对孩子多是“教导“、“指挥“,而忽视了“兄弟“、“朋友“的角色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事实上,如果父母放下架子,平视孩子,不仅认真地去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了解自己,平心静气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同分享痛苦和愉快,相互取长补短,亲子间的隔膜自然会被打破,教育不愁没有好的结果。
“亲子平等“意味着孩子和大人彼此尊重。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尊重长者毋庸置疑。但是当今的父母对于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却依然显得那么陌生。在一些人看来,孩子就是孩子,没有什么权利可言,无所谓隐私,可以随大人打骂……根本谈不上尊重。可以说,许多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都源于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这就是儿童作为人无异于成年人,他们和成年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应当受到保护、得到尊重。把握了这个基本点,我们教育孩子的劲儿就能使到点子上。
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我国孩子的认同,也希望“亲子平等“的理念为我国父母们所接受,与孩子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